假想行为VS假想能力

    |     2022年3月2日   |   宝贝加油   |     0 条评论   |    586

你教对了吗

假想行為VS假想能力

在教学现场中,老师会帮学生拟定目标,透过教学设计期待他们学会这些行为,虽然整个流程看起来是没有问题的,但那是因为我们太习惯把行为跟能力换上等号,往往流入数据迷思或假象的画面中。举例来说:当孩子出现物品替代、无中生有、改变属性其中一种游戏行为时,我们会说孩子发展出假扮游戏了,但精准来说是孩子出现这一类游戏行为,而不一定代表他具备完整的假扮游戏能力了。

◆ 小明假装眼前有个杯子,拿起来后做出喝水的动作

◆ 大宝拿起玩具茶壶假装倒水在玩具杯子中,对着杯子吹气并跟老师说烫烫,然后假装小口喝杯子里的水

◆ 美美对着弟弟说:「我现在当妈妈、你是小宝宝,你要假装肚子饿了在哭,我会泡奶给你喝」。说完,美美熟练的拿起一块长形积木假装是奶瓶,假装加了奶粉、热水、改上瓶盖摇一摇,再轻轻的拍哄弟弟、假装喂他喝奶。

以上三个例子都有符合假扮游戏行为的定义,但假扮能力有明显程度上的不同,因此若只以某种行为来推断孩子是否具备该能力,是非常容易错估的。我们要明白所谓「能力」是由很多很多行为整合组织后发展来的,这是一个动态的滚雪球过程、是不断累积的,所以行为的组织不是只有一次就结束了。所以在教学时若只在意某单类行为出现的次数,仅能说这是该行为的练习,而非整体能力的学习。以下我再举一个两岁NT孩子的假扮游戏能力,说明行为与能力的不同。

◆ 已经具备的行为(以下只各举几例说明)

认知:模仿大人做家事的逻辑顺序以及知道工具的使用

语言:能说简单句;大人跟他说话时会回应

社会:会主动想找人玩; 可以和别人玩自己的玩具

情绪:会尝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感觉骄傲

动作:会旋开瓶盖;会单手拿起两个小物件

◆ 整合与组织各领域的行为后发展出的假扮游戏能力

假扮游戏能力

宝宝模仿妈妈平常煮饭的样子(认知),有模有样的拿起锅勺放到锅子里搅拌(认知),一边对妈妈说:「妈妈要喝汤」(语言)。妈妈笑着说:「我要跟你一起煮汤」。于是宝宝把锅勺拿给妈妈(社会),并用右手抓了两块小积木丢到锅子里(动作)说:「加萝卜」。妈妈说:「还要加盐巴哦」、宝宝说:「好,加盐巴」(语言)后拿起一个玩具塑料罐想要打开盖子但却打不开(认知),宝宝试了几次后开始皱眉不开心(情绪),妈妈告诉他可以用转的试试。宝宝听了妈妈的话后用右手顺利的旋开瓶盖(动作),并假装倒盐巴到锅子里并得意(情绪)地对妈妈说:「我很会煮汤」(语言)。

重复学习单一的行为并不能确保孩子能将这些行为组织成高阶能力,尤其ASD在中枢聚合(central coherence)上有缺陷、在整合能力上是有显着困难的,过度教导单一的目标行为反而有可能错误强化了他们见树不见林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上,我会建议老师或家长可采用主题网的方式思考教学目标,以避免流入刻板的单一行为练习,举例如下:

煮饭游戏主题网:~认知情境、~角色互动、~沟通对话、~问题解决。

首先,我们要先考虑孩子的认知来思考要设计简单或复杂的游戏情节,以及使用那些教具物品来帮助孩子融入情境中(如是拟真的过家家酒玩具,还是利用抽象的积木、布等来假装是煮饭中会用到的器具等)。接着在游戏中会有那些角色(如厨师或老板与客人、妈妈与小孩、主人与宠物等)、角色间会产生那些互动(例如如果是妈妈与小孩的角色,那当妈妈煮饭给孩子吃时,不会牵扯到付钱的部分;但如果角色是老板与客人就会有这个情境)。接着不同的角色会产生不同的互动情境,进而出现不同的沟通对话,比方会有问句(你想吃什么?)、描述句(这个汉堡包了生菜与猪肉)、否定句(我不要吃这个,这个不是我喜欢的)、因果句(因为你带的钱不够,所以只能吃一块蛋糕)等等。除此之外,在教学中设计问题解决的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ASD儿童难以适应团体生活,也和缺乏该能力有很大关系。

最后,来帮大家复习一下本篇文章的重点,期待大家在教导孩子时要跳出单一行为目标的框架哦!

◆ 单一行为不等同于某种能力。

◆ 许多不同的行为整合组织后才会成为发展能力。

◆ ASD儿童本有聚合概念的问题,必须多加练习,不要只做单一目标的练习。

◆  在做教学前可用主题网的方式思考,才能在互动情境中帮助ASD儿童整合组织各项行为,获得更高阶的能力。

原文链接:微信公众号“洪筱薇”

https://mp.weixin.qq.com/s/tazq4Spk5hb4lcVWmxUqvw

转载请注明来源:假想行为VS假想能力
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