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孩子的数学

    |     2012年12月9日   |   宝贝加油   |     0 条评论   |    1919

摘至:孤独症儿童社会性教育指南

早期数学启蒙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

第一,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理解减法算式,孩子必须理解数的类包含关系。否则,不论算式做地有多好,在孩子的脑中,其实没有真正形成数学能力。

给孩子8个物体,让孩子数一数,如果孩子能理解8表示的是这些物体是总数,而不是表示最后一个物体时,表明孩子在观念上吧所有的数过的8个物体看成了一个集合,把8个物体化成了一个集合,这就是类包含逻辑观念的起步。

类包含关系是在简单的分类活动中形成的,8 是一个集合,8包含了8个1,1和7,2和6.。。。。每个部分都包含在8这个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都小于整体,整体大于任何一个部分,个部分的和等于整体—这就是数量包含和互逆的关系。孩子还要理解部分位置的变化并不影响整体,理解当把整体分为两个部分的时候,部分与部分之间存在此增彼减的关系。理解这类包含的关系,加减法的运算才真正有了基础。

第二,”一一对应,确定等量关系“的逻辑观念。

一一对应有两个功能:一是通过一一对应,让孩子理解数的抽象性;二是学会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判断事物的数量。

如果两组物体能够放在一对一的相对应的位置上,这两组物体的数量就相等。比如一行苹果一行鸭梨,然后再找物理属性差别大的物品,比如一行苹果一行筷子。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有利于孩子对数的抽象性的理解,使其形成抽象性的数的概念。

判断事物数量多少有三种方法:一是量的直观判断,二是点数计算,三是逻辑推导。

一盘有5个苹果,另一盘有2个,让孩子判断哪个多,这就是直观判断。直观判断必须数量差异明显,否则就用点数计算的方法。第三种方法,比如班级有30个学生参加考试,老生发给每个学生一张试卷,还剩下一张,老师并不需要点数,就知道自己领来了31张试卷。

这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逻辑推导是孩子在数学起步的时候学习的一种判断数量的方法。如果要培养这种数学思维能力,应将8对以上的物体进行一一对应。在孩子数不出来的时候,要引导孩子进行逻辑推导,而不应该用数数的方法判断两组物体的多少。

第三,序列结构的逻辑观念。

给自然数排序,起源于给一组物体按某种物理特征排顺序的操作中,例如按长短,高矮,粗细等特点排序。让孩子将8根长短不同的棒从短到长排列出来,如果孩子先拿出两根进行比较,找出长的和短的,然后再拿出另外两根比较,再从中找出长棒和短棒,虽然两根是对的,但是,8根却没有再整体上形成一个序列。如果孩子能从8根中找出最短的,然后再剩下的7根中找出最短的, 最后逐渐构成一个从短到长的一个序列,那么发映出孩子懂得了每一根木棒的长短都是与总体相比较的,而且懂得了每一根木棒都比前一根长,比后一根短。

孩子一旦在头脑中简历了这种序列结构,就可以立即而自然数的顺序和相邻数的关系了。

第四,数目守恒的逻辑观念。

两个同样粗细的水杯中的水位线同样高时,孩子认为两杯水一样多,把其中一杯倒入一个细高的杯子里,水位线升高了,孩子认为这个杯子里的水就多了。孩子注意到了水位线的高度,而没有考虑杯子变细了。孩子不能理解水位线增高和杯子变细之间的互相补偿个的关系,就出现了不守恒现象。

建立守恒的逻辑观念,有三个要点

1.注意到事物两个维度的变化。

2.能将两个维度互补思考。

3。在头脑中能将操作的动作逆回去。

守恒包括数目守恒、长度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面积守恒等。守恒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一般是数目守恒在先,体积守恒、容积守恒较晚。

在我国心理学理论中,数学智能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空间能力。空间能力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空间知觉能力包括:大小知觉、距离知觉、形状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我们通常教孩子认识大小,远近,认识各种形状,认识上下左右等,就是对孩子空间能力的训练。形状知觉是空间知觉的主要部分,包括对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知觉分析能力,包括对形状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以上几个方面是儿童数学逻辑能力的关键,也是数学启蒙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实现数学逻辑能力的培养呢?需要有科学的策略和方法。数学思维能力从何而来呢?

*

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起源于儿童对物品的动手操作,所以,在数学教育中,要避免用教计算代替教数学的思维,要避免用口耳相传的方式教数学,要避免在画册上教数学,要避免用死记硬背的办法教数学。

正确的做法是:第一,一定要在培养思维的基础上教计算;第二,一定要在动手操作中教思维;第三,一定要结合生活的应用教数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孤独症孩子的数学

上一篇:

下一篇:

回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