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孤独症婴幼儿早期开始丹佛模式:促进语言、学习和参与》第一章第五节

    |     2017年3月8日   |   宝贝加油   |     0 条评论   |    1527

本文源引自“梅知”老师新浪博客

读书笔记:《孤独症婴幼儿早期开始丹佛模式:促进语言、学习和参与》

Early Start Denver Model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Autism: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Engagement.

第一章 婴儿学习和孤独症的当代理解5——儿童早期及后期的脑改变

 

本节只有三段

   引用的文献(标出来的)只有两个:

   第一段引用的文献是来自于一本书:

   Bauman,M.L.,& Kemler,T.L.,(1994).Neuroanatomical observation of the brain in autism. In Bauman,M.L.,& Kemler,T.L.(Eds),The neurobiology of autism(pp.119-145).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书名《孤独症神经生物学》,节选的部分:《孤独症脑的神经解剖学观察》。

   第三段,引用的文献为本书作者之一Dawson的论文:   

   Dawson,G.(2008).Early behavior intervention, brain plasticity, and the prevention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Developmental Pshchopathology,20(Ⅲ),775-803.——《早期行为干预、脑可塑性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预防》,发表在《发育心理病理学》杂志。

本节第一段首先说Bauman & Kemler两人尸体解剖的研究,包括来自孤独症谱系障碍人士的脑组织。他们发现脑细胞和结构的差异不仅仅出现在婴儿期,根据年龄因子分析,表明在所有的时间里都发生变化,持续到儿童早期,乃至成年期。

   接下来提出问题:导致这种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文中给出的答案是:

   1、暴露于神经毒素(Neurotoxic)影响,应为持续的脑改变负责

   2、免疫异常(Immune abnormalities)

   3、生活经历的差异(见第三段)

   不过,文中也特别指出:这些领域里的研究仍旧在继续……

   再接下来说明:经历(体验,Experience)的重要作用:

在上几节中,已经陈述过经历对建立神经连结的重要性。在本节则说:经历在“打开”某种基因功能方面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使用动物实验说明的,不过并未指出文献出处。

 

   第二段,说过去几年里,已经了解到:人类脑对经历中的改变反应如何快速。开始学习一项技能,例如演奏某种乐器,引起脑功能可测量的效果。

不过接下来指出:在开始反应的练习之前,脑区并不会对刺激做出反应。——想到巴甫洛夫的(非)条件反射、华生的S-R等等,做出反应,是需要不断地建立“连结”的,即外在的学习和内部(神经)的学习,都需要一个过程。

   先前对不同刺激反应的脑区被新的技能“重新通联”,开始对新的刺激做出反应。

   负责这项功能的是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见附录1:相关资料阅读),对比我们感知到但不能表现,镜像神经元对我们自己能够表现的具有更加活跃的反应。

因此说经历“刻画”我们的脑,刺激形成反应性神经元和神经区的形成,因而技能增加,反应自动化。我们连续不断的行为促进我们脑中神经网络的发展,就是说支持和促进神经网络对频繁而大量刺激的反应模式。来自环境的奖励和反馈的经历是这种过程的整体部分。——斯金纳老先生若在,一定得意扬扬地说:我就说过人类的行为是由行为的操作性后果决定的。

   第三段,就谈孤独症怎样影响脑的发育。

   首先指出在生命的第一年里,孤独症的婴儿就对环境有与众不同的反应,表现在他们对社会刺激具有更少的反应,且不主动发起社会性交往。结果就是与正常儿童相比,在日复一日的日常生活中,他们社会交往的机会将相当少,同时他们过度地迷恋于物品,重复地操作物品。

这些日常的经历和反应模式“刻画”着他们的脑,发展具有奖励的期望,也刺激神经网络的形成,不断发展,不过这些网络是由与物品相关事件刺激和支持的,而不是发展指向社会事件的神经网络或注意系统。

   这样就比较容易理解:由于孤独症的儿童与没有孤独症的儿童相比,他们每天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有差异,那么脑连结合神经反应模式也将出现不同,这可能是脑持续变化的另一个原因。

   本段最后指出:这些脑改变被认为是“有反应性的(Reactive)”,并不是孤独症核心特征的一部分,而是伴随婴儿孤独症的已改变了的生活模式的衍生和替代,那就是说,也许,是可以预防的。(Dawson,2008)——这给人们以希望,也说明,越早越好。

附录1: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相关资料阅读:

 

搜索“Mirror Neuron”,出来的都是英文资料,看着就眼晕晕的;点开维基百科{点击阅读],看看头也晕晕的了,看上去说的很详细,包括:(DiscoveryIn monkeysIn humansDoubts concerning mirror neurons[4.1 Development]、Possible functions[5.1 Understanding intentions5.2 Empathy5.3 Human self awareness5.4 Language5.5 Automatic Imitation5.6 Motor Mimicry5.7 Autism5.8 Theory of mind5.9 Gender differences]、See alsoReferencesFurther readingExternal links)。选择“中文”后,就变成了只有三段的简介和参考文献,这是为什么?

   在英文版中,参考文献,就有99篇之多。

   在“可能功能”中,第七条是关于孤独症的。第8条是关于“心灵理论”的,也与孤独症相关。

      

   不过,搜索“镜像神经元”,也有N多,愿意的话,可以看百度百科,[点击阅读],其中按照年份,列举了研究成果。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0e69080101f87v.htmlditchthestrapsрейтинг систем управления сайтом

转载请注明来源:读书笔记:《孤独症婴幼儿早期开始丹佛模式:促进语言、学习和参与》第一章第五节
回复 取消